<感謝保險武士&保險武士獨家觀點社團的討論>
很久以前
我在拙作
NHI definition of Surgery 何謂手術? 奇怪的代號 2-2-7&3-3-4-3
https://drinsurancebroker.blogspot.com/2023/09/nhi-definition-of-surgery-2-2-7.html
說明美國醫學會/外科學院
對於手術的定義
只要組織是被
切割、燒灼、蒸發、冷凍、縫合、探查
儀器使用包括雷射、超音波、
離子輻射、手術刀、探針和針頭…等
都可以認列為手術
最近與網友討論到
痔瘡手術的理賠認定
藉由法院的實際判決
可以讓我們了解到
台灣商業醫療保險
如何定義痔瘡手術喔!
一、 甚麼是痔瘡? 要如何處理?
資料來源:
Do you have hemorrhoids? How severe is your hemorrhoid?
痔瘡其實是肛門附近的靜脈系統
回流受阻所發生的疾病
痔瘡可以分為內痔、外痔及混合痔
以齒狀線來區分
齒狀線是位於肛門外緣以上2公分的地方
在齒狀線以上的是內痔
齒狀線以下的則是外痔
內外痔同時發生者為混合痔
內痔可分為四級
第一級內痔:痔瘡未超出肛門口。
第二級內痔:痔瘡有時會脫出肛門口,但可自行縮回。
第三級內痔:痔瘡脫出肛門口後,須用手指才能將之推回肛門內。
第四級內痔:脫出的痔瘡無法用手指推回
圖片說明解釋如下
治療方面
若是較輕微的痔瘡發作
可嘗試
1. 溫水坐浴
2. 痔瘡藥物使用
但是如果
1. 使用藥物6-8周後仍無法緩解痔瘡
2. 肛門有劇烈的疼痛
3. 過於腫大的外痔及血栓痔
4. 混合痔
5. 第三~四級內痔
可能就要考慮手術治療了
二、 痔瘡手術/處置的健保支付標準
資料來源:
關於痔瘡的手術/處置
其實相當多樣
我查到健保2-2-6
跟痔瘡相關的處置
包含
1. 痔瘡脫出注射治療2. 痔冷凍治療
3. 痔硬化劑注射
4. 痔單純血栓切除
一般這些是處理第一~三級內痔的部分
通常僅需門診處理
不須住院
而痔冷凍治療
健保有特別的適應症規範
如下圖所示
而健保2-2-7
跟痔瘡相關的手術
包含
1. 外痔完全切除術
2. 內外痔部份切除術
3. 內外痔完全切除術
4. 肛門瘻切除或切開術併痔瘡切除
5. 外痔血栓切除
6. 內痔結紮
這些項目
醫師會依照患者的狀況
選擇適合的術式
不過健保支付標準
並沒有特別說明
這些手術的執行方式及條件
也不限醫院或診所
都可以申報健保給付
如下圖所示
三、 何謂醫院?何謂診所
可參考拙作:
https://www.moodlight.com.tw/blog/detail/99
《醫療法》第12條規定:
「醫療機構設有病房收治病人者為醫院,
僅應門診者為診所;
非以直接診治病人為目的而辦理醫療業務之機構
為其他醫療機構。」
所以診所與醫院的區分
是否設有正式病房以收治病人
就是最大的差異
而大多數的商業保險保單
都會參考住院醫療費用保險單示範條款
定義「醫院」為
「係指依照醫療法規定領有開業執照
並設有病房收治病人之公、私立及醫療法人醫院。」
四、 實際案例: 雷射痔瘡手術之理賠爭議
資料來源:
【113年評字第1756號】
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鳳保險小字第4號
簡言之
病人於民國108年9月24日
投保某公司之實支實付醫療險
113年1月18日因患內外混合痔瘡
至某診所就醫
並於同年1月29日
進行內外痔完全切除手術
手術需全身麻醉
並自費使用吉恩斯二極體雷射止血
欲申請保險給付
然而保險公司認定
1. 使用雷射治療
並不屬於健保2-2-7規定之
內外痔完全切除手術
2. 診所不是醫院,
不符合手術保險金之給付範圍
3. 就算符合保險條款要理賠,
因病人是自費身分就醫,
也只需要賠償70%的醫療費用
法院最後的判定
1. 手術自費使用雷射進行
軟組織的氣化、凝結止血已非罕見,
「不應因手術過程中使用之自費止血項目影響手術名稱」
所以病人接受之手術
仍符合健保2-2-7支付標準 74410C之手術
2. 確實保險條款
「已就「醫院」定義明確規範載明,
並無混淆誤認之可能」
「手術費用保險金範圍僅限於醫院,
或除醫院外,應包含診所,
於風險控管上自不相同,
保費亦因而有異」
因保險條款明確定義
醫院及其醫師所要求之治療行為
才會理賠
最後法官判決病人敗訴
保險公司不需理賠手術費用
五、 結論
1. 在本人拙作
理賠實務 - 論水冷式高頻熱凝療法
可以看到
若健保有明確規定其支付標準
病人狀況不符合相關條件
而施做的”手術”
可能最後法院會認定
不屬於條款定義之健保2-2-7手術
然而在本文判決中
痔瘡手術之健保2-2-7手術
其支付標準
並沒有明確定義
而法院自由心證認定
使用”自費雷射”之內外痔完全切除手術
仍屬於健保2-2-7的項目
2. 但若保險條款已明定
需在「醫院」之治療行為
才會理賠
這樣病人跑到「診所」接受治療
保險公司就有可能不給付保險金喔!
3.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
手術的定義
可能健保支付標準、商業保險條款、
醫師、病人、法官、
保險公司、保險從業人員……
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看法
保險、醫學與法律的競合
可能會影響到
最終的保險給付喔!
以上報告
歡迎不吝賜教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